close

 





首先修行修個什麼
一提到學佛,不少人就想到打坐、念佛,
想到辛苦修行,而實際上卻沒有明白修行的含義。
世尊悟道時,說了一句話:“奇哉奇哉,
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
只因煩惱執著,不能證得。”
如來就是為這個大事因緣,才到世間示現成佛的。
那麼我們知道,眾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。


我們儘管現在有很多煩惱執著,在六道中受苦,
但我們的佛性與如來一樣,一點沒有少。
所以,修行不是另外修來一個東西,
而是將我們本來具有的佛性顯發出來。
修行了,他不會多一點,
不修行,佛性也不會少一點。
佛性是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凈的。


大家看神秀的偈子“身似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
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”,
五祖說“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,
依此偈修,得大利益”,說的是真話,
眾生本具佛性,只要斷見、思二惑,
即可像佛一樣大放光明。
所以修道日損,時時勤拂拭,慢慢對治煩惱習氣,
不是要變得與眾不同,
更不是要修來什麼特別的神通。


那麼,見、思二惑怎樣斷呢?
一是漸除、一是頓悟。
“理可頓悟,乘悟並銷”,頓悟本來,見惑可除,
也不排除有極其利根、有大魄力敢承擔的人,
一悟即休,即身是佛,並銷見、思二惑。


但一般人,頓悟後,思惑還沒了,
因為思惑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的習氣,
“事非頓除,依次第盡”。
六祖講“不見自性,修法無益”,
這個修行就是在見性後,消除煩惱習氣,
修正錯誤的行為,不是什麼玄妙、神秘兮兮的事。


其次,妄想能斷嗎?
一般人念佛、打坐,就發現自己妄想很多,
如瀑布一樣,無休無止,
讓人靜不下心來念佛或者觀想,
就想著怎樣斷妄想,一個妄想都別有。
能做得到嗎?


臥輪禪師去見六祖,對六祖說:
“臥輪有伎倆,能斷百思想。
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”
六祖聽出臥輪禪師入了歧途,
這樣下去與土木山石無異,成了枯禪,
於是回他說:
“惠能沒伎倆,不斷百思想,
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。”


我們的佛性好比一面鏡子,
本具照天照地的功能,你卻要它如同死物,
這樣求佛道,當然是南轅北轍。
對境起心便是佛性的妙用,妄想就是佛性的妙用,
只要我們不去分別、執著,緣來則應,緣去不留,
像鏡子照物一樣,了了分明,又不留痕跡就行。
分別、執著就把我們繫縛住,
緣去不留,就念念是涅槃,煩惱也成菩提。


《圓覺經》說:“居一切時,不起妄念。
於諸妄心,亦不熄滅。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。
於無了知,不辨真實。”
就是要我們即無即用、即用即離。


第三,存什麼心修行?
既然不斷妄想,但離分別、執著,就是修行。
那麼每天喝茶吃飯,工作休息,無不是修行。
如此,才算入了禪味,嚐了法味。


我們見到不少修道者,聽說要
“放下”,就不工作、扔下家庭,
馬上要出家,或者出家了,恨不得不食煙火,
立刻進山住茅蓬,以為這才是修行,才能清凈。
卻不知道放下的含義是讓我們不執著,
事不妨做,而且要認真負責,盡心盡力,
但做完就算,別總放在心上。


也有的人,心很急切,
恨不得立刻得定、馬上開悟,
不知道執持修行、有佛可成之心,也是妄想。
可能也能得一些水月空花的感應,
不悟反成“誤”。
或者久未通透,即便懈怠,
內心自卑,高推聖境,與覺悟日遠。


還有些人表面好像精進辦道,
五更起三更眠,只怕比人少念一聲佛,
卻不知道自己落入了好勝之心。
有的甚至妒忌賢能,一聽說誰開悟了,
滿心不服,總要尋他人的短處,
我沒開悟,別人怎麼有本事開悟,一定有“誤”,
不自覺地造作眾多毀謗、嗔恨的罪業。


凡此種種,都是見地未到,
不能仔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所以修行之難,難在沒有平常心,
總感覺學佛就應該不一樣,
一打坐就應該有什麼境界,
一念佛就可以高人一等。


聽說別人沒學佛,就說“可惜”,
好像只有學佛的人才有資格活;
看見別人吃肉,就斥責他會下地獄;
念佛的看不起打坐的、僧人看不起居士、
學佛十年的看不起學佛一年的。
總以為滿臉佛相、一口佛氣,就是修行。
早將平常的佛心佛性,變作神神秘秘的魔外種子。


第四,無我如何落到實處?
稍微有些佛學知識的,都知道“空”、“無我”,
可惜能做到的寥寥無幾,慈悲喜捨之心起不來,
還總能為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藉口。


檢查自己是不是有“我要度眾生”的念頭?
哪個是我?誰是眾生?裏面有個我在。
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度人固然要度,
也需要機緣成熟、根機對應,
稍有攀緣,即是執著,
被福德假象所迷。菩薩度生,儘管度了,
猶如夢中事。


檢查是不是常起“是非”之心?
我持戒是對,你破戒是錯,
我念佛是對,你睡覺是錯?
裏面有個我在,有我慢的習氣在。
見人之過,當反觀自省,我成佛,
則一切眾生無不成佛。
眾生的過錯,無不是令我起慈悲心、精進心。
是非只在人心,亦空無實相,
因果各自承擔,請恭身自省。
六祖說: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”
何況真相是:眾生皆在定中,實無有過錯,
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無二。


檢查自己是否有“病苦尤在,凈土非真”的念頭?
此落了疑心、落了壽者相。
以為見性之後,自然無有病苦,得大福報。
不知道業力就是願力,佛性常自安樂,由悟反迷。


學佛的人,就是要在念起處下手,
念念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
無法相無非法相,則當下凈土,
一期命終,必定上品往生。
當知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
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,
所以我就是佛,我必定成佛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