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的動亂,人心的貪婪、瞋恚,彼此不能相容,我相信我們每個人
都有很深刻的體會。學佛的同修都知道,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,
這兩年我們在此地,跟同學們研究《華嚴經》。清涼大師判《華嚴》
五重因果,《法華經》則是一乘因果,這是佛教裡面最殊勝的教義,
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。佛教導我們,種善因必定得善果,
造惡因是決定免不了惡報。尤其是佛說得好,「因果通三世」,
這一生果報沒有現前,譬如我們種善因,善的果報沒有現前,
造極重的惡業,也沒有看到有惡報。那是什麼?緣不具足。
你有因,緣不具足,說不定來生遇緣,說不定後世遇緣,因果通三世。
來生後世遇緣的,我們怎麼知道?如果你冷眼觀察,就不難發現。
這個人是個好人,心也好,行為也好,但是一生遭遇的果報非常惡劣,
這是什麼原因?前世不善業招來的果報。有些人在這個社會上,
他心也不好,行為也不好,可是他發大財。絕不是他造惡享受
這個福報,是他前世修的善,修的善根、福德,這一生緣成熟了,
果報現前。所以,佛講因緣果報告訴我們,果報有現報,
現報就是這一生造的這一生果報現前;有來生的果報,這一生所造的
來生果報現前;有後報,後報那就是第三世以後。我們要相信佛的話,
佛決定沒有妄語,句句都是真實話。經上講的,假使百千劫,
你所造的這個業因沒有消失,遇到緣,果報還是會現前。世出世間法
沒有例外。
成佛了還受不受果報?如果說成佛就不受果報,因果定律裡面
就講不圓滿了。成佛也受果報,他那個果報是從哪裡來的?
在沒有學佛之前,或者在學佛沒有證果之前,所造的善惡業。
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有三個月馬麥之報,這經上有記載的;
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,有提婆達多,種種示現都是告訴我們,
成佛也不能夠避免果報。修行人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,凡夫受這個果報
不知道業因,這又造業,怨天尤人,受果報再造惡業,不得了,
愈陷愈苦。修行人、明白人他知道因果,所以叫是「不昧因果」,
不昧就是清楚,縱然惡報現前,也甘心情願忍受。為什麼?帳消了。
這是自己造的,自己造的當然自己一定要承受,惡報決定要承受。
如果是福報,福報自己不享,我把福報貢獻給一切眾生,讓大家共享。
這個好!這個福就愈積愈厚,往後的福報無有窮盡,這個道理
我們總要懂。為什麼?我們看這個社會,人心、人的行為不善,
這是共業,大家造的是共業,我們的共業環境不好。共業環境不好
就要特別修別業,在災難現前的時候我們還能夠避免,別業不一樣。
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,善惡的標準,《了凡四訓》裡頭講得很清楚,
在佛法裡面,具體而言,就是佛教給我們的「十善業道」,
這個十條好記,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要認真的去奉行,落實在自己
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改惡向善。從前殺生,現在明白了,
決定不殺生,不但不殺生,讓這些眾生因我而起煩惱,我都有過失。
所以,我們要以善心、要以愛心、要以善意處事待人接物,蚊蟲、
螞蟻都不可以傷害,那也是一條命。不但這些動物,植物也要愛護,
為什麼?它也有靈性。
草木,不是草木本身有靈性,是有神識,有鬼神住在那個地方,
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的。樹有一人高的時候,往往鬼神就依附在
那裡,把那個當作家,那是他的家。這是佛在經上教出家人,
過去出家人都住在山林,山上搭個茅蓬,在那裡自己好修道。
修道一定要砍樹,佛就講了,你要砍樹,在砍樹三天之前要去祭祀,
誦經、念咒、供養樹神,請他搬家,三天之後再來砍,
這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。
所以,決定要相信鬼神,真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。要從內心裡面
把錯誤的念頭改正,決定依照《十善業道經》,把殺生的惡習氣,
偷盜的惡習氣,這一切眾生都有!說偷盜說得很難聽,說得好聽一點
是佔別人便宜,佔別人便宜這個念頭就是盜心,就是偷盜。
淫欲,這是惡念。妄語;兩舌,兩舌是挑撥是非,這個罪很重很重;
綺語是花言巧語,目的是欺騙別人;惡口,說話粗魯,很難聽。
口這四種過失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,犯而自己不能夠覺察。
心裡面慳貪、瞋恚、愚痴,愚痴是對於一切事理的真假、邪正、是非、
利害自己不能夠辨別,往往顛倒了,這是愚痴。
我們知道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,從念頭上去覺察,念頭才生起來,
立刻就要把它轉過來。我們念佛人念頭一起,阿彌陀佛,
念頭集中在阿彌陀佛,就把這個妄念息下去了。
念佛要這個念法才管用!要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妄念、邪念、
惡念徹底的打掉,這個人叫會念佛。念頭起來都是純善,都是善念,
善念就利益眾生、利益社會,這是善念。我們自己修行,諸位要曉得,
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,我們自己修得很好,別人看到就會受感動,
那你就化他了。你修的愈好你感動的人愈多,換句話說,你化他的面
就愈廣。不但現代人仰慕你,向你學習,後代人也尊重你、敬仰你,
也跟你學習,你說這個影響,不但現在面廣,時間長!
釋迦牟尼佛大德,你看看,過世三千年了,我們今天還仰慕他,
還尊敬他,還跟他學習。這是善積得厚,惡斷得乾淨,純善無惡,
所以他的影響力這麼大。這是我們的好榜樣,是我們的模範。
我們學佛,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念阿彌陀佛,
求生淨土,我們認真努力去做。往生淨土,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,
經上常說「心淨則佛土淨」;佛在經上又說,那個世界是
「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」。我們每天念佛,如果我們的心行不善,
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人家善人聚會一處,不善的人去不了。
所以念佛,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你平常有這種行持,
你念佛求生,肯定得生淨土,這是講到個人。
講到我們周邊的環境,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這共業,我們也要幫助大眾。
我們知道社會的動亂,這個世界天災人禍,危機重重,
什麼原因造成的?佛在經上講得好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
正報是起心動念。如果眾生,住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,善念多、
惡念少,我們居住的環境就好,真的是風調雨順,一切災難都不起。
如果居住在地球上的人,大多數心行都不善,那災難就來了。
現在許許多多的地方、地區,政府、人民都知道保護環境重要,
環保這個名詞,在半個世紀之前我們沒有聽說過,由此可知環境破壞
的嚴重性,這才呼籲環保。環保能不能有效?我們學佛的人懂得,
不可能有效。為什麼?依報隨著正報轉,你要不從人心上做個轉變,
環境怎麼樣去保護,都沒有辦法保護得好。保護環境,要善心才行,
善心、善行,這是環保的根本。現在世間人搞這個環保是治標不治本,
所以他沒有辦法徹底改善環境;徹底改善環境,一定是從人心上下手。
我們看今天,今天這個社會人與人不信任,這個不得了,這是災難的
根源。我們怎麼辦?別人不相信我,我相信他,從我們本身做起。
我們不要要求別人信任我,要求自己信任別人,一切從本身做起。
不要要求別人對我們怎麼好,要求自己對別人好,一切都從自身做起,
這就對了。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,我過去講經也說得很多,
是教我一個人的,不是教別人的。這樣學習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
殊勝的功德、利益。不要看了佛經,專門挑別人的毛病,那就錯了;
讀了佛經,別人都沒有毛病,挑自己的毛病。別人為什麼沒有毛病?
別人都是佛菩薩示現給我看的,別人作惡,不是他作惡,是來提醒我,
我有沒有惡的行為?有沒有惡的念頭?有,馬上改過;沒有,
要勉勵自己,不可以有這種心行。我們用這個心態來學佛,
肯定有成就,而且進步很快。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,
天天看別人的過失,這就不得了,這個果報在三途,很可怕。
希望同修我們常常讀經,開經偈上講得好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
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的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
不見世間過的人,這個人心地清淨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的「清淨、
平等、覺」,心清淨當然就平等,清淨平等智慧就現前,覺是智慧,
不生煩惱,常生智慧不生煩惱,我們這一生才得度。在其他宗教講你
得救了,我們佛教叫得度,他們叫得救,意思完全相同。
我們從惡的那一邊救度到善的這邊來了,這在佛法裡面叫度彼岸。
從因上下手,果報上是沒有法子改變的,從因地上下手,
善因必定感善果。
看到別人造作惡業,決定不要放在心上,與我不相干。
要把別人造的惡業放在自己心上,我們的心就壞了,心就惡了,
你說這何苦?決定不放在心上。別人的善心、善意、善行,
我們常常記住,使自己的心充滿了善念,充滿了善意,這個好。
這是心地善良,言善、行善比什麼都重要。
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,佛就教給我們善護三業,「善護口業,
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
能做到這個三條,人天福報就現前。後面又給我們講了兩句,
你要是做到了,你就是菩薩。後面接著兩句,「觀法如化,三昧常寂」,
這兩句話八個字,就是一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觀法如化,
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你真懂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你心清淨了,
不會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。為什麼?夢幻泡影!真的是「凡所有相,
皆是虛妄」,你的心就定了,所以三昧常寂。你的心安住在寂靜的
境界裡頭,那是佛境界,這才是真心。
所以,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,東西不要多,一、兩部經
一生就受用無盡;搞多了,搞雜了,沒有用處,搞亂了。
過去我聽說台灣有報紙、雜誌上,指著名字來批判的,他罵隨他罵,
罵累了他就不罵了;他寫隨他寫,他寫累了就不寫了,決定沒有反應,
這是對的。我們不會被他動搖,我們的心是清淨的;他們的心是動的,
浮動的,我們心清淨的,我們知道將來自己有好地方去。他們不曉得,
他們幹這個事情是往三途去的,何必跟他過不去?
所以,諸位同修千萬要記住,別人無論用什麼樣的惡心、惡言,
險惡的行為對我們,我們完全用善心回應,用善心、善意、善行回應。
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真正做到純善的人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
這是無量劫來希有的因緣,不容易遇到。這一生遇到,
決定不可以空過,我有能力,我會盡心盡力幫助大家。我們是凡夫,
業障習氣深重,很容易受外面環境的影響,這是事實。所以古人修行,
一定要選擇一個清淨的環境,佛經裡面稱阿蘭若,阿蘭若的意思
就是清淨的環境,外面環境干擾很少。
本文摘自: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://www.amtb.org.tw/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