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使比丘的一些開示
佛使比丘
l 「佛陀教導什麼?」
「比丘們!現在和從前一樣,
我只有教導苦和苦的止息。」
l 「佛陀有什麼特別的教導?」
(1)佛陀教導「踐行中道」。
踐行不鬆不緊、不偏不倚的中道
與「七知」:知因、知果、知己、知節、知時、
知人、知眾,是並行不悖的,
「七知」讓我們懂得踐行中道。
(2)佛陀教導「自助」(self-help)。
佛陀說:「諸佛只指出道路,用功則需要靠自己。」
不依賴運氣或命運,也不依賴天神和「上帝」,
我們必須自己皈依自己,完全「自助」。
(3)佛陀教導正確認識「因果法」。
「一切事物由因生起」,
必須認識現象的因和其息滅。
一切都是緣起,隨因緣而改變,有其自然的法則。
佛教是主張「依法不依人」的理性宗教。
(4)佛陀教導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。
人一旦執著任何事(甚至善事),心就會混亂:
害怕得不到善報或擔憂善報會消失,
並執取一切為「我所有」,
而這一切都會招致痛苦。
所以,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惡事,
也作了許多善事,
仍必須知道如何放下,
不論善或惡都不要執著,
就是所謂的「自淨其意」。
(5)佛陀教導「諸行無常」,
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轉遷變,
希望大家不要放逸,
所謂「不放逸」就是
不與因緣假合的事物遊戲,而沈迷其中。
不然它將會咬你、打你,把你綁得緊緊的,
你會不由自主地痛哭一場,
甚至可能自殺而白白送掉生命。
l 「佛教中最簡要的根本思想是什麼?」
「一切都不要執著!」
不執著,就不會犯戒、
心就不會散亂,就不會愚癡沒有智慧。
l 「如何修習不執著?」
「看只是看,聽只是聽,嚐只是嚐,
嗅只是嗅,觸只是觸,起念只是覺察」,
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,當下就能產生智慧,
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,
不會產生愛、恨的「自我」,
當「自我」不存在,苦也就止息了。
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做,
「自我」就會生起,讓心不能自主,
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。
亦即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,
只要認清對象,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,
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。
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,就會想擁有它;
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,就會厭棄它。
所以當看東西時,保持了了分明,
要有智慧遠離煩惱,
清楚什麼動作是正確、適當的,
不讓「自我」產生,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,
而且心中沒有苦惱。
「戒、定、慧、行善、布施」等,
實際上都是輔行,都為破除「自我」,
而不是佛法的核心。
佛法的核心是為了使我們成為「如如不動」的人,
當接觸任何外境時,
都不會產生「自我」,
能保持平常心,而不被境轉。
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,修行圓滿了,
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。
這一問真是醍醐灌頂呀,
當我們看到一樣東西的時候,
念頭就像夜空中的煙火,噼哩啪拉四竄,
跑到過去的某個時空,
想起曾經愉快或不愉快的經驗,
然後傳回來喜歡和討厭的情緒。
其實我們根本沒看清楚當下的那個什麼東西,
怎麼可能有些什麼正確的處置,
完全是被過去的經驗所造成的
喜歡和討厭的情緒所掌控。
執「我」是最大的原因,
喜歡和討厭的情緒
都是因愉悅了「我」或激怒了「我」,
而「我」是不停的在變化著的,
是一個假相,是虛幻的,
所以,「無我」其實就是告訴我們,
「我」是不存在的,
也就沒有一個「我」被取悅或被激怒的。
我們因為執「我」,而產生的反應,
會因大腦神經迴路的特性,而變得愈來愈順理成章,
一旦形成就很難改,
這就是為何壞習慣很難改的原因了。
|
|
|
|
|
Alice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0) 人氣()
留言列表